106亿人次出游的端午,餐饮消费并不如预期!
出品/餐饮老板内参
【资料图】
撰文/内参君
有笑有泪,餐饮人的端午复苏,出现两极分化。
两级反转:
近五年“最热/最旺”端午!
继五年来最旺“十一”、最旺“五一”后,最旺“端午”也来了。
在多地官方发布的端午假期餐饮数据中,很多城市都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复苏:
北京端午假日期间,监测的餐饮企业营业额,同比增长88.2%;
上海餐饮业态增长较为明显,餐饮业支付金额27.8亿元,同比增长104.4%;
天津重点监测的36家餐饮企业,营业额及客流量同比增长分别为60.7%和70.7%;
四川假期间监测的149家餐饮企业,实现营业额4.6亿元,同比增长37.1%;
无锡市重点监测的49家零售和餐饮企业,三天实现销售额3.27亿元......
老字号餐饮,东来顺、全聚德、鸿宾楼等,假期间营业额同比分别增长28.3倍、6.1倍及2.7倍;护国寺小吃总店的粽子销量,日均达万个。
新晋“网红排队王”长沙笨萝卜,端午假期间,排号等位将近1000号,尽管在当天长沙细雨朦胧的情况下,仍有不少游客躲在屋檐下等位。
地标与头部餐饮也同样“旺”。
胡大负责人告诉内参君:今年端午节小长假与去年同期相比,收入增长约150%;小龙虾每天销量在9500斤左右;11:30开始持续排队到凌晨两三点钟,平均等位时间约在2小时左右,为节约顾客等待时长,胡大微信公众号开通30公里内线上取号。
海底捞也对内参君表示:端午假期三天,大陆地区海底捞共计接待顾客超450万人次,同比增长超过40%,部分热门旅游城市门店日翻台超过9次;外送全国订单,环比上周增长超40%;特色雪粽销售超过35万份。
不过,人气“旺”的同时,天气也挺“旺”。
端午假期间,北京、天津、河北等多个北方城市,均迎来“最热”端午,温度超过40度。受高温影响,也有不少餐饮店老板对内参君表示,“店内用餐的客流量明显不如其他节假日,天气太热了,很多游客匆匆打完卡就直接走了。”
出游带动餐饮
但消费力并不如预期
一如既往地,今年端午期间,出游照旧带动着餐饮复苏。
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综合测算,2023年端午节假期,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.06亿人次,同比增长32.3%,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2.8%;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3.10亿元,同比增长44.5%,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4.9%。
“五一”的顶流淄博烧烤,尽管近期热度稍降,依然迎来不少游客。端午假期期间,携程平台上以淄博为目的地的高铁订单同比增长560%。与此同时,今年端午的出游,因为叠加了毕业季,所以也有很多亲子出游。
但从消费情况来看,“报复性”消费和五一假期一样,并没有如约而至。一方面当然有天气因素的影响,多地的40度高温预警,阻碍了消费者在外用餐的心情;另一方面,消费降级还是最大的影响因素。
北京簋街,算是“城市美食地标”。这个端午,受到高温天气的影响,不少商户反馈,消费并没有达到预期。“更像是日常的周末”。
以胡大来看,这个“簋街老牌”在不断迭代中,保持微增长。但,外地游客的占比明显缩减,“平时外地游客占到30%,但这个假期也就15%甚至更少。可能假期比较短,另外天气太热,同时,一些小学中学还没放假,也受到了制约。”
另一位烧烤店老板也坦言:生意比较“正常”,没有特别好,但是也没掉链子。一个是天气原因,夜宵比晚餐更好些。另一个是整体消费降级,购买力下降,“大家花钱没有以往那么大方了。”
看来,从五一到端午,餐饮“弱复苏”现象还在持续。不少餐饮老板认为,保持积极心态,但不要盲目乐观,至少近两年的假期,或都将面临类似的情况。
商场餐饮:“首店热”明显
但不少是“伪首店”
今年的复苏大势,“首店”是绕不开的话题。早在五一假期观察中,内参君就发现不少城市的商圈大打“首店”牌,而这个端午,这一现象依旧明显。
越来越多的“首店”为端午市场创造了消费新热点。
6月23日,无锡高新万达广场开业,这是华东片区第一座第四代万达广场,27家“无锡首店”一同登场,吸引了许多消费者前来体验新店的时尚新感觉。还有在节前抢先试营业的锡上MONO购物中心,全新形象店铺和首店占比达到45%以上。尤其是白水荡锡食局、米其林二星喜粤8号、饷泰泰国餐厅、木槿料理专家等一批美食首店的亮相,引得市民纷纷尝鲜。
无独有偶,上海世贸广场端午“上新”M&M’s豆冰淇淋快闪全球首店;同期,还有牛煲火锅首店品牌等亮相商圈。
然而,内参君也观察到,不少所谓的“首店”,实际上原本该品牌的门店数量,在全国也只有“个位”,甚至有个别品牌的“首店”即为第一家门店。
大家热衷于将“首店”作为营销噱头,一方面是因为这几年各个地区在推崇“首店经济”,首店的入驻具备天然的引流效应。另一方面,不少新入局的创业者希望借助“首店”快速打响品牌势能,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。
各地夜经济燃旺烟火气
不少餐饮人认为,高温天气对餐饮业的影响还是相当大的。“天气一热,我们自己都不愿意出门,更别提让顾客烈日当头的跑来店里用餐了。”
但这种情况下,日行者转而成为夜行者,反而一定程度上更加催热了“夜经济”。根据数据监测,端午节期间,243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夜间客流量3625.3万人次,平均每个集聚区每夜4.97万人次,较2022年同期增长38.8%。北京夜间餐饮消费金额同比增长65.9%。
另外,南京市秦淮河-夫子庙片区、泰安市泰山秀城、武汉市江汉路步行街、长沙市五一商圈、成都市春熙路大慈坊、南宁市三街两巷、西安市城墙景区等多个集聚区,假期累计夜间客流量均已超60万人次。
几位组团出游的大学生对内参君表示,“白天太热了,除了打卡地标景点,我们提前种草的餐馆,最终都选择了打包带走或在酒店里点外卖,只有晚上凉快些,才会去逛逛夜市、美食街、小吃街等等。”
“夜经济”下的出行选择,除了美食街外,还有不少消费者选择前往“啤酒节”、“音乐节”等地打卡,顺势带动了不少餐饮小摊位的销售增长。
端午假期间,南京、辽宁等多地都举办了啤酒节活动。现场别具风格的啤酒屋、飘着香气的美食老字号等,都成为消费者的打卡目标。根据2023南京国际啤酒节主办方统计,端午假期间,累计接待市民游客近30万次,啤酒节补贴套餐累计售出超过6000份,“啤酒+美食”合计销售额超55万元。
小结
从今年多次假日餐饮情况来看,复苏是缓慢的。去年底,大家都在高呼的“报复性消费”、“井喷式复苏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明显,更多餐饮人所经历的,都是“小幅震荡,整体平稳、甚至有回落周期”的复苏情况。
在经历过三年的“黑暗时刻”后,有餐饮人说“再难也是一切向好了”,也有餐饮人说“缓慢、反弹的复苏是最后一根稻草”,但更多餐饮人依然坚持着稳步向前,“不做大动作,养精蓄锐!”
无论如何,在餐饮进入“弱复苏时代”时,练内功、等风来,就是最好的动作。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