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costco、ALDI到盒马,看零售渠道变革的方向
【资料图】
出品/联商专栏
撰文/天使湾创投合伙人汪震宇
零售渠道的变革,是我们天使湾团队看到的一个中长期机会。
我们所看到的是:一方面,沃尔玛、家乐福、大润发、永辉等传统商超大面积关店;另一方面,电商狂飙突进10多年,仍在持续演变,并渗透入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而与此同时,欧美和日本都进化出了一类底层逻辑具有惊人相似度的零售业态,扛住了电商冲击,并保持了年化10%以上的持续性增长。
以Costco、山姆会员店为代表的仓储会员模式,以ALDI、LIDL为代表的硬折扣连锁,以及优衣库、堂吉诃德、迪卡侬等等。
本质上,这是零售领域的变革和新陈代谢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。
一是效率上的进化。尤其体现在毛利率和存货周转率。
传统商超毛利率基本水准在25~30%区间。而新兴业态的毛利率基本要控制在12~15个点区间。这个差距直接体现在终端用户感受到的价值——“极致质价比”。
二是消费观念的迭代。尤其体现在“做减法”。包括SKU的缩减,也包括以自有品牌打掉传统品牌溢价等等。
传统大卖场和电商,本质上都在“做加法”这条路上,都是动辄几万、十几万个SKU。而德国ALDI常年保持着1000个左右SKU,COSTCO也控制在4000一线。
再看自有品牌率。COSTCO已接近30%,ALDI则在95%一线。
三,零售渠道正在迅速往“制造型零售商”方向进化。向上游渗透到制造端,跟制造环节紧密融合。
最近几年,国内也有一些品牌,在不同区域生长出来,快速试错和扩张。基本上都是在单一区域里生根、测试模型,然后在区域密度提升以后,再向周边辐射的模式。
上半年,我们把国内目前已经浮出水面的二十多个项目都跑了一遍。也看中了几个项目,正在密切沟通过程中。
我们也集中学习、翻译了COSTCO、ALDI这2家全球标杆企业,这可能是中文世界较为稀缺的图书和资料册。
就渠道零售来说,我们判断当下还处在赛道早期,国内市场潜力巨大。对比来看,ALDI早在2017年全球门店数就已突破1万,2022年营业额达到1209亿美元;Costco的最新市值在2500亿美元。而国内在这个方向上跑得最前面的,也才500个门店。ALDI在中国大陆也就开了40多个门店,集中在上海。Costco也才开了5个门店。山姆会员店多一些,45家。
前阵子我们和联商网的朋友去拜访盒马CEO侯毅。侯总表示,“折扣店是对超市、大卖场的彻底改变。这也是中国零售企业改变自身的巨大机会点。盒马已经看明白了。”
在去年的一个访谈中,侯总曾表示:“盒马奥莱将作为最重要的战略项目,没有之一……全国会开两万到三万家店。”
今天,国内经济正在逐步进入一个较为漫长的紧缩期、较为普遍的过剩阶段。同时在消费观念上,大家不再乐于为品牌溢价买单。这些都将倒逼着零售渠道端的变革,体现为自有品牌率、毛利率、存货周转率等核心经营数据上的变化。
在理念层面,很多创业者都意识到这一波浪潮,也在深入学习。有的创始人经常去日本、欧洲、美国,看看那边的零售变革。有的创始人还曾在一些全球零售巨头任职,对海外同行的变化了解比较深入而直观。
现阶段能够初步验证模型,在一个区域打出一定的渗透力和用户心智的项目,到目前为止,大概也就二十多个。
整个消费,投资机构现在看得很少。这也正常,符合周期。
天使湾团队则一直在看。在零售渠道这一块,我们也跟华映、加华、挑战者的朋友交流、请教,他们对这个趋势性的机会都非常敏感。
现在这个阶段,还不存在大面积的共识。但共识差是我们喜欢的事情。总体来说,这是一个好的节点。
我们投得偏早期。一般从看到决定投,也就两三个月。
现在这个方向上的选手还不多,我们主要关注几个层面:
一是零售经验,需要有平台型运营能力。零售本质上属于平台型生意。这是跟产品品牌很不一样的方面。
二是供应链能力。前端用户运营+后端供应链。很多企业走着走着跟不上了,往往是产品、供应链环节掉链子。特别是今天零售变革中自有品牌率的提升,以及制造型零售商的新型定位,都要求对供应链端的能力远高于过往。
三是电商基因。中国是一个电商极度发达的国家,未来在这样一个土壤生长出来的渠道品牌,一定不同于欧美或者日本的“模样”。单纯的COP很难站得住脚。
在我们看来,整个赛道大概率是先慢后快的节奏。一方面,需要试错和市场培育。另一方面,市场水位和资本偏好周期。
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,也都不需要太着急。扎扎实实验证好用户价值、单店模型、单城市模型更重要!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