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快播报】连锁超市、便利店如何管理临期食品

随着反食品浪费理念成为社会共识,临期食品的处置和销售引起社会和消费零售行业的关注。日前,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市场端临期食品经营现状报告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报告基于广泛调研和访谈数据,分渠道了解零售企业和食品供应商对于临期食品(预包装)当前的销售、管理和经营状况。梳理临期食品销售相关政策法规,企业在临期食品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、风险和挑战,探索零供合作优秀案例,从临期食品的妥善处置角度为企业降低风险,改善经营,降本增效提供建议和参考。

2018年12月,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发布的《消费升级背景下零食行业发展报告》显示:2006年-2016年,我国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从4240.36亿元增长至22156.4亿元,增长幅度达422.51%,年复合增长率为17.98%。根据预测,至2020年,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将接近3万亿元。

保守按照每年零食行业有1%的库存沉淀测算,2016年临期食品行业规模约为222亿元,2020年,临期食品行业规模约为300亿元。2016年-2020年临期食品行业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为7.8%,由此推算出2026年临期食品市场规模约为471亿元。

据悉,此次调研数据来自47家零售品牌,包括沃尔玛、永辉、大润发、华润万家、麦德龙、物美、家家悦、永旺、利群、七鲜、盒马鲜生、柒拾壹、中石化易捷、好特卖等。其中2021 中国超市Top100企业28家,其2021年年度销售额约6239亿,门店数约为1.1万个。

根据调研反馈,目前行业并无通用的临期食品界定规则。对临期食品界定,选择“基于政府部门的相关规定”作为依据的企业最多,其次是“基于企业规定或与供应商达成共识”,再此是“基于保质期、微生物等科学检测的试验结果”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几乎所有超市企业都对预包装食品有相关临期管理措施,但对于临期时间的界定差异较大,规则不统一。

此外,对于保质期在1-7天的短保类商品,部分企业会采取每日检查,在到期后采取直接下架的措施,鲜食当天加工当天报损等措施,保障食品安全。

协会调研显示,在企业日常经营中,主要有三大类临近保质期的食品被纳入企业临期食品管理范围,包括:加工食品(烘焙食品、休闲食品、饮料等);肉、蛋、奶、水产类等食用农产品;现制现售商品(自制面食、糕点、熟食、便当、关东煮等)。

协会调研显示,《反食品浪费法》实施后,连锁超市、便利店企业普遍开展了减少浪费的举措,一方面加强进销存管理,提升数字化及销量预测的新技术,升级内部效期管理系统,提升供应链效率,减少库存与进货的浪费,另一方面从营销角度出发,进行打折促销,减少浪费。

此外,在《反食品浪费法》指导下,企业采取的减少食物浪费措施还包括:成立爱心食物银行,制定并按照企业内部《临期界定表》等规章制度进行管控,以及精准化商品定位和订货量控制,对临期商品提前预警并促销等。还有部分头部企业在年度ESG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中,对临期食品管理情况进行披露,如高鑫零售。

协会调研显示,目前连锁超市、便利店处置临期食品的方式主要包括三类:

第一类,在卖场、门店设置专门临期食品的货架或区域,集中销售临期食品。

第二类,退还供应商或与供应商换货进行处置。

第三类,少部分企业参与食品捐赠。

根据协会调研结果,企业临期食品管理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为:短保、时令型临期食品在规定日期内销售不出去,造成浪费;临期食品遭遇职业索赔或消费者恶意索赔;不同的商品如何界定临近保质期,全国各地规定不一,企业缺乏统一的执行依据。

近两年,随着以售卖临期食品为主的电商平台,连锁折扣店的兴起,临期食品逐渐走进消费者的日常生活,并受到部分消费群体的追捧。

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、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,2015年-2021年,临期食品新增企业注册数量呈持续上升趋势,特别是在2020年-2021年期间,新增企业注册数量突破个位数,2021年达到68家。

企查查数据显示,仅2021年一年,国内批发零售行业就新增98家临期食品企业,以临期食品折扣店、临期食品超市、临期食品便利店、临期食品折扣仓等形式开展经营活动。而在此前5年,成立数量均为个位数。

从经营端看,临期食品售卖渠道呈多元化发展态势。除连锁超市、便利店等实体零售渠道,以及线上渠道,如淘宝、拼多多、京东等电商平台之外,还涌现出了一批新业态企业,主要包括三类:

第一类,以销售临期食品为主的折扣连锁店,即临期食品折扣店,例如好特卖HotMaxx、嗨特购HitGoo、小象生活;

第二类,专注临期产品售卖的垂直电商平台,例如好食期、甩甩卖;

第三类,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售卖临期食品的品牌,通过线下门店以及线上微信小程序、APP的形式开展经营活动,如大汇仓。

报告指出,零售渠道临期食品的管理与经营也存在一些问题、挑战。

根据协会调研结果,企业临期食品管理目前面临的三大主要问题为:

(1)短保、时令型临期食品在规定日期内销售不出去,造成浪费;

(2)临期食品遭遇职业索赔或消费者恶意索赔;

(3)不同的商品如何界定临近保质期,全国各地规定不一,企业缺乏统一的执行依据。

此外,企业反馈的问题还包括:临期食品经营成本高(销售价格低,需按照正常商品保存和展售);缺乏临期食品捐赠途径,缺乏政府支持;临期食品回收处理渠道缺失,信息不对称,获取难;需要即时了解临期食品方面政策趋势解读;缺乏对临期食品市场需求及消费者认知度的研究等。

尽管临期食品是一个大市场,但临期食品折扣店本质上是一门零售生意,这一模式能否孵化出现较大的市场玩家,取决于该模式能否成熟、稳定、可持续的发展。

通过调研走访发现,影响临期食品专营渠道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挑战,主要有以下几点:一是,供应链缺乏稳定性;二是,门店模型不够清晰;三是,价格让利与企业毛利空间的矛盾。

临期折扣店未来要实现可持续、稳定,规模化的发展,还需要提升自身的供应链稳定性、资源整合能力,门店经营服务能力。谁拥有强大的供应链能力,商品力,谁就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一席之地。

点击下载报告全文

关键词: